电鳗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流浪地球中火种篇过河的石头, [复制链接]

1#
表皮型白癜风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xcyy/180424/6188537.html

既然是在见证历史,算了,还是展开写吧,放飞自我,放个大招。本篇字,是上篇的两倍……这个号目前最长的单篇文章,送给小破球。

上篇:《流浪地球》(上-炮仗篇).中国科幻片元年快乐,自大禹治水到基建狂魔的输出

为了方便跳跃,还是列个简要目录:

剧本篇

工业篇

小说篇

*篇(战狼PTSD患者到这里就可以出去了……)

小结

相关链接:《战狼2》.脱胎换骨的国产动作大片

电影版《流浪地球》相当于以原著小说为蓝本的再创作,基于这个点子,重构了故事剧情。世界观在首尾用旁白予以了介绍,片头交代了起因与基础设定-太阳氦闪、行星发动机;片尾则陈述了时间背景,分为五个阶段:刹车时代,逃逸时代,流浪时代I(加速),流浪时代II(减速),新太阳时代。

整个计划长达年,要经过一百代人的更迭。什么概念?

中华从春秋还没战国到新红太阳时代。科技树从青铜器点到航天、信息技术;社会制度从奴隶制与封建的过渡,到特色社主义。从孔子活着,到孔子学院;从记载的《山海经》、《列子》还没写出来,到的《流浪地球》拍成电影。

从年回到公元前年,欧洲还有哲学与哲♂,学兴盛的古希腊。旧约《圣经》还没写出来,阿三才刚开始佛。波斯帝国灭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,等着被马其顿帝国干掉,现代奇幻里吉尔伽美什把亚历山大大帝捅死的日本,彼时还是没有明确历史的神话时期。美洲大陆还是玛雅、印加、阿兹特克三巨头,哥伦布把天赋带到海岸,那真的叫。

按小说的叫法,计划的时间跨度,足以在前太阳时代涵盖大半部人类文明史。若将全过程展开叙事,拍个百集史诗剧都够量,所以原著作为PDF只有21页的短篇小说,其实有点像是这个超恢弘世界观的大纲。

(如果看过《流浪地球》的原著,我想多少也能明白为啥大刘写《三体》会把一堆单提出来都能成长篇的点子,在不到百万字的三本书里撒的跟撒币一样,文笔?用内功当板砖扔,耍个锤子的花枪…)

小说故事的时间区间讲述了主人公“我”的前半生,出生于刹车时代结束,经历了完整的逃逸时代,并在加速时代初期参与了叛乱,发现自己傻逼了之后度过后半生。虽然相对来说也是截取了一小段时间,但“我”的个人视角,仍是带着读者总览这个特殊世界的宏观概括性。

类型片的戏剧化改编

电影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逃逸时代的末期,地球要利用八大行星质量体积最大的木星做引力弹弓效应,加速离开太阳系,进入流浪时代I。原著中描写途经木星的文字,只有4个自然段,没有具体的情节,电影剧本的原创篇幅很大,并且突出戏剧这种叙事载体,尤其是商业类型片的特点。

01-套路:灾难公路+太空密室

以春节为标志,全片剧情集中于一天左右,时间高度集中,故事通过一个单一的大危机拉起。地球靠近木星,因巨大的引力导致行星发动机大面积故障,将被拉进至星球解体的距离内,拉出两条救援线索,地面上主人公刘启一家与各路救援人马的相遇合作,太空上各国宇航员与人工智能的博弈,两线交叉推进,这个动作贯穿全片。戏剧高潮是点燃木星吹开地球,一个具备强动作刺激的情节。

地面线的类型是灾难公路片,人物一路经历可怕的自然现象,死里逃生,途径北京、上海,出现了诸多被毁灭的中国地标建筑。前半程有这个麦高芬,维修行星发动机这个主线任务。场景以冰天雪地为主,画面色调冷,有点《后天》既视感。后半程开始的终极行动,场景以行星发动机的机械环境为主,机器的热度,映在大气层上的木星,领画面色调转暖。这又有点类同以进入为高潮的《》,一水一火。

固然《流浪地球》的特效水准质感还赶不上好莱坞一线灾难大片,但有以的背景世界观为依托,和《后天》与诨号的《》相比,《流浪地球》呈现的观感规模也可以叫了。

太空线发生于领航员空间站内外,主要表现为刘培强的独角戏,叙事类型上总体趋紧太空密室片。宇航员通过重重关卡的剧情与场景,可以见到《异形》、《地心引力》、《火星救援》的痕迹。

整条故事线,从情节到场景,从双轮太空站到红眼AI的设计,都显然在致敬科幻电影一号老大哥《太空漫游》(其实也是库布里克与克拉克合著的科幻小说),宇航员大卫对抗人工智能HAL的部分。大卫与HAL所在的宇宙飞船,所执行的任务是前往调查悬浮在木星上空的黑色方碑;《流浪地球》选取了原著航行中接近木星的时间点,扩展改编。

人物与情感线,是父子亲情的和解。刘启是叛逆青少年冒险成长;刘培强是标准完成任务,回家Flag;最后汇合于点燃木星的高潮,儿子点燃木星的行动,父亲用生命协助完成,父子关系和解并升华。

整个剧本,整合了很多熟悉的编剧套路,是对好莱坞类型片的学习借鉴本土化。好莱坞的形,中国语境的表达,家庭的表象,家园的情结,个体的故事,集体的意志。

02-微创新

至于人物角色的脸谱化,这本身在商业片里属于做出立体深度是加分,没有也不怎么扣分。况且在遵循类型片剧作的框架规律的同时,《流浪地球》还是做了那么一些些反套路。

全片并没有真正的反派角色,联合政府、人工智能,实质上也和救援队、宇航员一样,为挽救地球尽力,前者留在地球上没想自己跑路,后者最后也和人类一起做了自我牺牲。没有自私贪生的官员,没有黑化的AI。但剧情全程一路进展下来,基本保持着充足的矛盾冲突、让角色们需要一直克服障碍。而人物群像虽功能性较强,却非好莱坞套路常见的那种衬托主角的功能性,影片明确展示了每个人的努力与牺牲。

整体表达上中国式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,上篇文章已经写了很长,这不是拿个西洋壳装个本土核那么简单粗暴。补充一点,很多的末世科幻,人类要拯救的其实只是自己而已。就像《寄生兽》里的观点:地球自诞生以来就没有哭过笑过,只是宇宙中的一粒石头,根本不需要拯救,人类少自作多情。

像是《》,地球其实也只是板块运动了一番,本身还是在太阳系好好转着,人类要保护的是自己还能活在地球,最后也就是自己开着船在地球海面上转悠。迈克尔.贝拍的那部《绝世天劫》,大陨石砸中地球,也就把人类炸了,地球顶多算挨了一下。各种外星生物侵略,对于地球来说,生物圈顶端站的是不是人类,根本不重要。

再看《流浪地球》的设定,地球将被太阳氦闪吞没蒸发,人类这回至少是为了保住自己,也要竭力保住地球这颗星球的存在,中国人情结的浓厚特殊,也能从此反映。

03-坐标系

我自己说过很多次,商业类型片的剧本,看着简单俗套,真写起来不是那么好写的,特别在中国电影产业的这个阶段,《流浪地球》的电影版可以说又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案例。

诸如科幻、灾难、动作等等冒险故事的的剧本,看着千篇一律,其实都是不好写的。现象、事物的展现,如何转化为戏剧冲突化的情节,变成典型的情节剧情节,这虽然好像是废话,但真操作起来就会发现有点想当然。

就《》那样的剧本,看着毫无新意,就是把一个世界末日的局面用几条俗套不已的故事线表现清楚,我敢肯定,国内编剧现在能完成同水平剧本的,有一个是一个。何况很多有专业水平的编剧,其实自己又看不上写这种模式化的本子。

商业片的类型片剧作,正是好莱坞百年来对观众观看电影反应总结出来的规律,故事必然是有套路的,所谓的创新,也是在套路的基础上变化,诺兰就是最好的例子。类型的形成与组合,对于创作者与评论者,都能建立参照坐标系。

如《流浪地球》怎么改编成一部商业电影,从何下手?向类型靠拢,两大故事线,一条走灾难公路片路线,一条走太空密室片,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感和思路。对于影评人也一样,影片有了坐标系位置,就知道应该找哪些作品来对照比较,而不是关公战秦琼,比如说黑《战狼2》的那阵拿《敦刻尔克》作对比去踩这种荒唐事,你咋不跟《情书》比文艺细腻呢?

为什么现在那些攻击《流浪地球》的声音显得那么荒谬失智,一大因素就在于此,不管是所谓圈内的影评人,还是纯观众,喷的人基本都没有从影片类型片属性建立坐标系来评判,指出哪哪做得不到位,单纯的就是不爽中国式的文化语境。那凭什么中国不能输出自己的文化思维和意识形态呢?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,我就是不爽,那不就是贱么?贱不贱呐?太贱了……

工业的飞跃、奠基与标杆

剧本的改编,的确是让原著文本提供的世界观变得小气,好像将格局从星际尺度,又缩小到了拯救地球的局面上。视觉奇观的展示,也没有表现一些小说中令人想象起来震颤的宏伟景象。

像是刹车时代,人工停止地球自转,所带来的一系列天地色变。一万座行星发动机与地心引力的较劲,地动山摇。白昼黑夜停滞于东西半球,严寒与酷热凝固在南北半球。

给月球安上行星发动机,推离地月轨道,原著虽也只是几笔带过,但这个场景着实感慨万千意。地球没法带上月球一起流浪,只能推开这个自文明史以来就带给人类无尽文学艺术灵感,科学启发的卫星天体,用重元素聚变发动机这样代表人类文明天花板的技术力量,这是何其壮美感伤的乡愁诗意。

进入逃逸时代,需要围绕太阳逐步变轨,随着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变化,地球生态剧烈动荡。大地在冰原、焦土、沙漠之间切换,有时寸草不生,有时偶发新芽。地下城也会因为地壳运动而被岩浆吞没,“我”的母亲正是死于一次吞没人的熔岩灾难中。

人类社会的集体情绪也在恐惧与乐观中潮起潮落,比如“我”的发小,就在不宜到地面上去的近日点时期到地面上自杀。为缓解民众情绪,联合政府在气候较稳定的时期恢复了中断两百年的奥运会,“我”参加了环球机动冰橇比赛,顺道顺了个日本娘们做老婆。

地球穿过土星与木星的陨石带,舰队用反物质武器开路,坠入大气层的陨石碎片,依然轰炸着地球,或尘土遮天,或海浪接天(

《山》)。

当然还有最后的氦闪,太阳将最后的温暖洒向地球,孕育文明的恒星宣告死亡。

01-资金

可拜托有没想过,这些伟岸奇观,我用文字把刘慈欣的描写复述一遍,只要敲敲键盘,但要具象化为肉眼可见的画面,还要是能呈现在大银幕规格的特效画面,需要多少的资金资源,多少的人才技术。为什么老说电影是工业,工业。

这也是大制作的商业类型片的剧本难写的原因之一,你在创作文本的时候,就要结合影片所能拥有的产能输出去考虑,在流程线索中如何有节制和节奏地编排情节、动作、场面。你不能随便写一行,到时候剧组照着这台本怎么执行……

不要说天体层面的场面,就那个方向盘是个球,轮胎可以横着转弯的工程车,救援队的外骨骼装甲,需要花的心思和金钱,都是不小的耗费。航天站、太空舱、行星发动机、地下城……

在实际拍摄中,也会因为资金条件的变动,而反制约剧本的内容表现。成片的分钟,既有成倍的素材因为预算问题无法多做加工的因素,也有商业片市场的考虑。韩朵朵这个多被觉得扁平鸡肋的角色,即是如此导致,原本的故事线由于多种原因在剪辑中消失。而像角色说话对不上口型问题,这种需要大量后期特效制作的电影,影响改动拍摄台词重配,在所难免,在摸索探路阶段的创作中,弥补不融圆,也是必然。

这些都需要有人去试错,没人做,就只会一直空白。包括预算,*拍《战狼2》超支万,自己坦言就是由于工业体系的不健全,诸多环节的运作沟通不畅所致,但他拍完了这么一次,经验就可以给后来者指导,团队都可以直接给别人用,《流浪地球》也是一样道理。

02-美术

以前网上讨论中国怎么拍科幻电影的问题,就有人提到很重要的一点,中国的美术设计、场景道具组,长年积累的经验大都是古装神话题材。要做些出彩的大宝剑、盔甲、宫殿什么的,也许不难;可一下要做宇宙飞船,智能机械,未来城市这些玩意,没头绪啊?特别是在西方人已经做过那么多的情况下,既不照抄又要做出自己的风格,一不留神就做出什么不土不洋,非科幻非仙侠的四不像出来。

《流浪地球》在国产电影此前没有明显先例的环境下,这吃螃蟹吐出来的,不是一个试错实验的失败之作,而是一个完成度健全,在国际平均水平线上的成品。在我看来,这已经是开了加速,一下从地下室蹦到地面了。过去老觉得电梯还得一层一层过,发展没这么快,对于国产科幻的悲观,也在于老有人想一步登天,结果真的有人做到了跨步跳跃,当然吹牛的和牛逼的不是同一批人。

如同在剧作的类型片坐标系,视觉风格亦然。《流浪地球》亦用西方科幻电影的成熟美学类型,建立起了自己的体系。地外是太空净未来风,地表是末日废土,一方面有好莱坞设计的借鉴,一方面又有符合、的本土设计。

而由于生存危机,科技研发和社会资源都向行星发动机和航天倾斜,影片资金的重点也花在这方面,所以地下的人类社会,也就顺理成章成为高级黑科技、低生活水平,穷街陋室的赛博朋克风。赛博朋克一贯有东方文化元素,电影在此美术风格下加入当代中国魔幻现实的一些符号,也算是避免本土化违和感的法子。

《流浪地球》这么一出,以后的国产科幻片,就有谱有脉可摸了。哪怕是最烂的那批人,想做些山寨低配的跟风货,对着小破球照猫画虎,怎么也比让画惯了的人凭空转型整个宇宙飞船来得像话。

03-工业的价值

整个电影的大场面特效更是准有目共睹,称为国际准一流不为过,跟顶级好莱坞电影比不了,但已经不是那种被完爆几条街的落后感。

即使在视觉奇观上降格为地球灾难片,可中国要拍出不简陋不假的灾难大片,在此之前同样不是吃人说梦一般。年好莱坞让中国造方舟的《》,创下当时的内地票房纪录(然后《阿凡达》来了……),当时放个话,十年后,国产能做出一个整体特效观感只是略逊一筹的片子,有几个人不会笑话?老湿吐槽《超强台风》的视频我现在都还记得,国产灾难片此前可是那样的拙劣与好笑。

4年筹备时间,年编年史设计,多个特效镜头,张概念设计图,多张分镜稿,00多件道具……《流浪地球》在电影工业上到达的水平,留下的制作经验,筹措整合的运作团队,对于以后的国产大制作,是实打实的搭桥铺路,从老牌大导演,当代电影人,后来的新人,都能用得到。这就是重工业电影的重要价值,每一部合格的产品下来,都是磨合了一个工业化团队,可以带来整个产业的扩散效益。

好莱坞不就是活生生摆着的例子,就算很多片子的剧情千篇一律,但因为顶尖的特效制作,做出来的成品相当一部分都还有些可看性,有些在北美扑街的烂片愣是在中国内地捞了一把票房,赚的不就是电影工业的代差。而具有作者性的导演有了雄厚的工业支持,则能更好实现自己的创想,用技术更好地表达艺术。

所以电影工业化,既可以提高整个电影的产业下限,也能为拔高上限提供更多可能性。所以即使《西游伏妖篇》找了辣眼睛的放电生物,我也会出于显著提升的特效水平,而一再为其说好话。所以看到《流浪地球》展现的科幻电影工业水平,我都快高潮了,退一万步,哪怕剧本环节有明显的纰漏,我都不会苛求。

重工业现代动作片,有了《战狼2》、《红海行动》。重工业古装奇幻片,有了星爷和老怪的《西游》、《狄仁杰》系列。重工业未来科幻片,这块几乎公认中国人最薄弱的项目,最难啃的骨头,也有《流浪地球》啃了结结实实的第一口。说实话,国产电影这些年在工业水平上的进步幅度,完全超出我的预想。

有部分反对声音认为《流浪地球》的成功在于大刘的底子厉害,但原著年就有了,更厉害的《三体》三部曲也早就写完了,但为什么到现在才有这样一部“水平区区”的国产科幻电影?《三体》的电(页)影(游)项目让读者集体反对才几年。

这便是电影工业的力量,中国科幻文学虽不算积淀丰厚,但就刘慈欣的小说,几位科幻作家的作品,加起来也有一大批好素材。国产电影只要能成功建立完备的体系,提供充足的产能,这些潜在的本子都能陆续孕育开发。《流浪地球》电影化的素质,能留下的后续财富,我想大刘原本自己都没有想到,也相信对于真正喜爱大刘小说的读者,《流浪地球》带来的不仅是一次好的观影体验,更是希望。小破球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火种,按这个大方向走下去,见到一个由六分仪串联的电工电影宇宙,真的不是梦。

对《流浪地球》拍成这样还能大肆批评,打着小说*的旗号,基本上可以称为原著极端原教旨主义者,或者干脆是反串黑。就像电影里李一一迟迟无法改写行星发动机的程序,老何去机房手动调整服务器,说了一句……

大刘素来实在,鼓励电影改编,但也不会因为卖了版权就看在钱的面子上站台胡吹,但这回自己钦定了小破球,标志中国科幻电影起航了。为什么《流浪地球》可以作为元年的坐标?不在于端出了多么爆炸的脑洞,多么深刻的思想,而在于专业领域内,综合与全方位,竖起了一根硬标杆。

原著与科幻文学的暗影

原著中关于危机下的社会生活形态,有一个诡异情节:“我”的爸爸跟“我”的小学老师在一起了两个月,然后又回来找原配,妈妈就跟爸爸出差回来一样,照常过日子。存亡压力,人类不再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